篆刻学习:学来学去,白文印与朱文印我还是“偏科”了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篆刻 印文 篆刻学习:学来学去,白文印与朱文印我还是“偏科”了

篆刻学习:学来学去,白文印与朱文印我还是“偏科”了

2024-07-13 19:4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吴让之的白文印“家在洪泽湖边”)

(吴让之的“逃禅煮石之间”)

2、白文印与朱文印“虚”与“实”的界定

在朱文印中,线条是朱文的,“实”的,留空是是空白的,“虚”的;在白文印中,线条是白的,留空(也即留红)是朱的,“白”就是“虚”,不同的是,白文印的线条又正是内容所在,因此,白文印的线条从某种意义上又是“实”的(因为他是内容),白文印的虚实关系相对来说,要比朱文印较复杂一些。因此,“计白当黑”这句经常提到的章法原则,在白文印创作中更为重要。

(汉印“左将军军司马”)

(汉印“左将军假司马”)

我们看东汉印“左将军军司马”“左将军假司马”,红白关系稳妥,红白互相依托,是真真的虚实相生的佳作。

3、边框对朱文印、白文印印章形式的影响

朱文印除少量无边印外,都有一个朱文的印边。这个印边对印面内容起着团聚作用。不管印文如何写,是何种状态,线条如何分割空间,最终形成的留白的形状如何,印章的边框都可以把内容收拢成一方印章的形状。因此,朱文印的“留白”基本不影响印章的形式美,相对来说,印文形式书写的自由度相对较高。白文印中,战国时期的玺印到秦印一般有边框,其作用当然也是团聚印面,使不规整的文字(指战国玺印中的六国文字类)和有长垂脚的文字(早期的摹印篆)形成的不规整的留红得以团聚,以保留印章特有的形式美。后期的西汉汉白文印边框自然形成,再到东汉满白印式出现,白文线条在印面自然形成窄窄类似朱文印的细边框,在视觉上,也足以起到团聚印面的效果。邓石如处理自己的篆书入白文印解决不掉“留红”凌乱的问题时,他给他的这些白文印加上了边框,这是他无可奈何的选择。

(邓石如刻白文印“胸有方心,身无媚骨”)

(邓石如刻“河声岳色”)

上述两方白文印,如果把边界去掉,显然就失去了团聚感,看上去就不像一方印章了。

我们再看战国玺印里的有边框的白文印,如果我们把边框去掉,印章的形式特性受影响巨大。如图:

(战国玺的白文印原印)

(去掉边框的效果)

4、白文印“留朱”与朱文印“留红”的视觉效果影响

白文印的留朱,因为色彩是红的,视觉上“留红”同样是“实”的,也是视觉重点,其视觉效果不亚于白文文字线条;朱文印的“留白”,是实实在在的“虚”,因此,朱文印的视觉重点在文字线条上,“留白”的形状对视觉影响较小。

(赵之谦刻“汉学居”)

我们看赵之谦大块留红的经典印作“汉学居”一印,右边的留红视觉效果的“实”的份量,丝毫不亚于右边汉学两字构成的文字的“实”的份量,因此这方印看起来并不歪斜,视觉效果堂堂正正。

5、“印从书出”不易解决白文的原因

正是因为上述“虚”“实”对比关系的视觉影响,白文印就需要印面分割出来的留红要规整、要整齐,这是印章的基本形式特性决定的,脱离了秦汉体系的较为方正的字形特征的文人篆书如果入白文印,就会造成印面留红出现三角状留红或者其他异形的留红,这些都不利于印面的稳定,如果这些留红混乱不堪,必然破坏印章的基本形式特性(印章之所以是印章的特性),这也是朱文更适合不规整的异形印的原因,朱文印不管文人的篆书印文如何书写,造成的留白并不影响印章的形式特性,一是朱文印章有边框约束,保证了其印章的形式特性,一是朱文印的“留白”如上所述,它并不是视觉重点,不会对印章造成重大的影响。吴让之最终能解决白文印篆书入印的问题,他对白文印对圆斜笔的承载能力做出了有效的探索,其原因在于吴让之在汉印里浸淫多年(幼功10年,加上后续终生不离汉印),他完美地找到了篆书方整入印方法,但后续的大部分印人,特别是近现代印人仍然无法完美解决白文篆书入印的问题,于是,大家在选择白文印式时,都不由自主地选择了更易完成的汉白文印式和古玺印式的带边框白文印式。

(【老李刻堂】之256,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如果觉得文章不错,可以转发分享到朋友圈。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